简述 TCP 三次握手以及四次挥手的流程。为什么需要三次握手以及四次挥手?
xxxixxxx

三次握手

客户端和服务端通信前要进行连接,“3次握手”的作用就是双方都能明确自己和对方的收、发能力是正常的。

第一次握手: 客户端发送网络包,服务端收到了。这样服务端就能得出结论:客户端的发送能力、服务端的接收能力是正常的。

第二次握手: 服务端发包,客户端收到了。这样客户端就能得出结论:服务端的接收、发送能力,客户端的接收、发送能力是正常的。 从客户端的视角来看,我接到了服务端发送过来的响应数据包,说明服务端接收到了我在第一次握手时发送的网络包,并且成功发送了响应数据包,这就说明,服务端的接收、发送能力正常。而另一方面,我收到了服务端的响应数据包,说明我第一次发送的网络包成功到达服务端,这样,我自己的发送和接收能力也是正常的。

第三次握手: 客户端发包,服务端收到了。这样服务端就能得出结论:客户端的接收、发送能力,服务端的发送、接收能力是正常的。 第一、二次握手后,服务端并不知道客户端的接收能力以及自己的发送能力是否正常。而在第三次握手时,服务端收到了客户端对第二次握手作的回应。从服务端的角度,我在第二次握手时的响应数据发送出去了,客户端接收到了。所以,我的发送能力是正常的。而客户端的接收能力也是正常的。

经历了上面的三次握手过程,客户端和服务端都确认了自己的接收、发送能力是正常的。之后就可以正常通信了。

四次挥手

关闭时,发包顺序不一定。一般来说是客户端主动发起的关闭,过程如下。

第一次挥手: 当主机A的应用程序通知TCP数据已经发送完毕时,TCP向主机B发送一个带有FIN附加标记的报文段(FIN表示英文finish)。

第二次挥手: 主机B收到这个FIN报文段之后,并不立即用FIN报文段回复主机A,而是先向主机A发送一个确认序号ACK,同时通知自己相应的应用程序:对方要求关闭连接(先发送ACK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在这段时间内,对方重传FIN报文段)。

第三次挥手: 主机B的应用程序告诉TCP:我要彻底的关闭连接,TCP向主机A送一个FIN报文段。

第四次挥手: 主机A收到这个FIN报文段后,向主机B发送一个ACK表示连接彻底释放。

为什么连接的时候是三次握手,关闭的时候却是四次握手?

因为当Server端收到Client端的SYN连接请求报文后,可以直接发送SYN+ACK报文。其中ACK报文是用来应答的,SYN报文是用来同步的。但是关闭连接时,当Server端收到FIN报文时,很可能并不会立即关闭SOCKET,所以只能先回复一个ACK报文,告诉Client端,”你发的FIN报文我收到了”。只有等到我Server端所有的报文都发送完了,我才能发送FIN报文,因此不能一起发送。故需要四步握手。

  • Post title:简述 TCP 三次握手以及四次挥手的流程。为什么需要三次握手以及四次挥手?
  • Post author:xxxixxxx
  • Create time:2021-02-07 20:10:00
  • Post link:https://xxxixxx.github.io/2021/02/07/1000-004简述 TCP 三次握手以及四次挥手的流程。为什么需要三次握手以及四次挥手?/
  • Copyright Notice: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licensed under BY-NC-SA unless stating additionally.
 Comments